2020年,中科大“九章”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,其搭載的百通道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(SNSPD)需要配備8臺GM制冷機,占據(jù)了半個房間的空間,讓不少研究人員望而卻步。量子領域是否也有“摩爾定律”?核心設備體積能否持續(xù)縮小?如今五年過去,百通道SNSPD的體積有了怎樣的變化?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。
圖1 “九章”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的SNSPD探測器
一、認識G-M制冷機
提及“極低溫制冷”,多數(shù)人會想到物理實驗室里需兩人環(huán)抱一直冒煙的液氦杜瓦罐。而G-M制冷機作為商用化最成熟的“小型化極低溫解決方案”,在2K(-271℃)溫區(qū)展現(xiàn)出突出的性價比。
1、什么是G-M制冷機?
G-M制冷機全稱為“吉福德-麥克馬洪制冷機”,由美國工程師吉福德(W. E. Gifford)和麥克馬洪(H. O. McMahon)于1960年發(fā)明,基于“回熱式循環(huán)”工作。它無需依賴液氦,僅通過機械循環(huán)就能將溫度降至2K。早期G-M制冷機應用于低溫物理研究、超導磁體等領域,隨著量子技術的發(fā)展,憑借“小型化、低成本、長壽命”的特點,成為SNSPD器件的“標配低溫源”。
2、G-M制冷機的“呼吸式制冷”魔法
G-M制冷機基于“西蒙膨脹”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,如同“會呼吸的低溫泵”,通過四個關鍵步驟實現(xiàn)制冷。
2.1、核心結構:壓縮機+冷頭,各司其職

圖2 GM 制冷機結構示意圖
G-M制冷機主要由壓縮機和冷頭兩部分組成:
- 壓縮機:位于常溫端,是“動力源”,將氦氣壓縮至2-3 MPa高壓,同時通過水冷或風冷散熱,為制冷循環(huán)“打氣”。
- 冷頭:位于低溫端,既是制冷核心,也是 SNSPD 的 “棲息地”,內部包含驅動機構、進排氣閥、氣缸、活塞(排出器)、回熱器等部件。
冷頭還設有“兩級冷臺”:
? 一級冷臺:溫度約40K(-233℃),主要負責“預冷”,攔截室溫的輻射熱和線纜漏熱,是低溫環(huán)境的“第一道防線”。
? 二級冷臺:裸機無負載時溫度可達 2.0-2.3K,上面搭載一個金屬圓盤用于安裝器件,表面經(jīng)鍍金拋光處理,以減少輻射漏熱。
2.2、工作原理:四步循環(huán),實現(xiàn)“絕熱降溫”
G-M制冷機的制冷過程是“氦氣的壓縮-膨脹循環(huán)”,分為四個關鍵階段,恰似一次完整的“呼吸”:
圖3 GM 制冷機冷卻循環(huán)的四個階段
l 升壓階段(“吸氣”):壓縮機將常溫3 MPa高壓氦氣通過高壓管線送入冷頭,此時進氣閥打開、排氣閥關閉,氦氣進入熱腔和回熱器,壓力從0.1 MPa升至3 MPa,氣體壓縮后溫度升高,類似給氣球打氣時氣球變熱的現(xiàn)象。
l 等壓進氣階段(“預冷”):驅動機構推動活塞向上運動,熱腔中的高壓氦氣被迫流經(jīng)回熱器。回熱器內的低溫蓄冷材料(如Er3Ni、HoCu2等磁性材料)比熱容大,快速吸收氦氣熱量,使氦氣溫度從室溫降至約40 K(接近回熱器溫度),隨后進入冷腔。此階段壓力保持不變,溫度卻大幅下降。。
l 絕熱放氣階段(“降溫”):活塞到達氣缸頂部時,進氣閥關閉、排氣閥打開,冷腔與低壓管線連通,高壓氦氣“卸壓”后在絕熱狀態(tài)下膨脹,根據(jù)熱力學定律,氣體膨脹內能減少,溫度急劇下降,這是產生“極低溫”的關鍵步驟,類似打開可樂瓶時瓶口結霜的原理。
l 等壓排氣階段(“排氣”):活塞向下運動,冷腔中的低壓氦氣被推出,流經(jīng)回熱器時將熱量傳遞給蓄冷材料(為下一次循環(huán)預冷),自身溫度升至室溫,最終通過排氣閥排出,完成一次循環(huán)。
這四個階段以1-2 Hz的循環(huán)頻率不斷重復,冷頭溫度逐漸降低并穩(wěn)定在2 K。實際循環(huán)中因回熱器阻力、閥門延遲等因素影響,存在少量能量損失,制冷量低于理想值。
二、核心參數(shù):衡量G-M制冷機的“硬指標”
要了解G-M制冷機“能塞多少SNSPD”,需先看懂其關鍵參數(shù),這些數(shù)據(jù)直接決定制冷機“承載能力”,是工程師設計多通道系統(tǒng)的核心依據(jù)。
1. 制冷性能參數(shù):決定“能扛多少漏熱”
l 最低制冷溫度:裸機無負載時,二級冷臺最低溫度通常為2.0-2.3K,受個體差異和冷頭朝向影響。
l 制冷量:指冷臺在特定溫度下能帶走的最大熱量,主流型號額定制冷量為0.1W@4.2K。該數(shù)值決定總漏熱上限,如0.1W制冷量意味著所有組件漏熱總和需遠小于100mW。
l 降溫時間:從室溫300K降到2.3K,裸機通常需1.5-2小時,帶負載時約8小時,降溫速度越快,系統(tǒng)啟動效率越高。
2. 結構參數(shù):決定“能裝多少組件”
- 二級冷臺尺寸:作為SNSPD的“棲息地”,通常設計為直徑15厘米左右的圓盤,面積約180 cm2。
- 冷頭高度:一級冷臺到二級冷臺的距離約15-20厘米,決定射頻線、光纖的走線長度(通常為15-50厘米)。
3. 運行參數(shù):決定“長期可靠性”
- 連續(xù)運行時間:商用G-M制冷機設計壽命約15000小時,期間無需維護,適合SNSPD“7×24小時”不間斷工作。
- 振動水平:冷頭運行時振動幅度約10-50μm,遠低于SNSPD的敏感閾值(>100μm),不影響光子耦合精度。
- 功耗:壓縮機功耗約1.2 kW,冷頭無額外功耗,整體功耗與家用空調相當,適合實驗室部署。
三、GM制冷機的“擴容革命”
“一個G-M制冷機里能塞多少SNSPD”的答案不斷被刷新,從早期16個,再到如今的100個,背后是G-M制冷機“漏熱控制”和“空間優(yōu)化”的技術突破。
1、早期瓶頸:漏熱與空間的“雙重限制”
早期G-M制冷機僅能容納16個SNSPD,核心瓶頸有兩個:
l 射頻線漏熱:早期使用半剛性鈹銅同軸電纜,30厘米長漏熱達0.66 mW/根,若采用16根,漏熱達10.56 mW,接近制冷量的10%。
l 封裝體積大:體積約1.5 cm3/個,15厘米直徑的冷臺最多裝30個,且需預留線纜空間,實際僅能裝16個左右。
2、突破1:射頻線“瘦身”
核心突破是用“低溫柔性帶狀線”替代傳統(tǒng)鈹銅電纜:
l 結構優(yōu)化:內外導體用直徑僅幾十微米的鈹銅(比同軸電纜小一個數(shù)量級),介質層用低熱導率的聚酰亞胺。
l 漏熱實測:15厘米長的帶狀線漏熱僅0.137 mW(4.2K~40K),是鈹銅電纜的1/5。
l 空間優(yōu)化:15厘米長的帶狀線可直連一級(40K)和二級(2K)冷臺,無需盤繞,節(jié)省大量空間。
這一突破使16根射頻線總漏熱從10.56 mW降至2.2 mW,對應100根射頻線的總漏熱為14 mW左右。
圖4 (a)低溫同軸線系統(tǒng) (b)低溫柔帶線系統(tǒng)
3、突破2:SNSPD“迷你封裝”
最后,通過優(yōu)化SNSPD封裝方式,將體積減半:
- 結構優(yōu)化:用直徑2.5毫米的陶瓷插芯實現(xiàn)自對準封裝方式,封裝體積從1.5 cm3降至0.7cm3,減少50%。
- 密度提升:15厘米直徑的冷臺可裝載100個器件,通道密度達0.5個/cm2。

圖5 SNSPD封裝對比
4、最新進展:百通道SNSPD探測系統(tǒng)
中科院上海微系統(tǒng)所SNSPD團隊在冷腔中集成100通道SNSPD器件,最低溫小于2.5 K,可同時支持大規(guī)模SNSPD器件并行工作和小型化SNSPD相機工作。

圖6 百通道SNSPD探測系統(tǒng)原型機
四、未來展望:GM制冷機還能“塞”多少SNSPD?
目前單臺GM制冷機里面已可以實現(xiàn)百通道SNSPD的集成,但G-M制冷機和SNSPD的潛力不止于此。未來,G-M制冷機或許能容納200個甚至300個SNSPD,這需要在以下三個方向實現(xiàn)突破:
1、SNSPD“陣列化”
未來SNSPD可能從“單個封裝”變?yōu)椤捌详嚵小?,將多個SNSPD集成在一塊芯片上(如2×2、4×4陣列),同時采用光纖陣列等辦法實現(xiàn)多個器件共享一套射頻線和光纖;
2、冷臺“3D化”
當前二級冷臺為平面圓盤,未來可能升級為“3D環(huán)形冷臺”,在二級冷臺周圍加環(huán)形冷板,SNSPD垂直布置在環(huán)形板上,空間利用率提升N倍;
3、高溫區(qū)SNSPD
通過調節(jié)材料比例、生長條件等參數(shù)或者基于更高溫區(qū)的超導材料研發(fā)SNSPD器件,有望實現(xiàn)SNSPD在更高溫度良好工作,比如4.2K、10K甚至20K,漏熱需求可大幅降低;
五、結語
從16個到100個,再到未來有望實現(xiàn)的200個,GM制冷機容納SNSPD數(shù)量的每一次突破,都標志著量子探測集成化的進步。GM制冷機的價值遠不止“裝得多”,它更是量子技術從“實驗室走向實用化”的關鍵橋梁。它將百通道系統(tǒng)成本從千萬級降至百萬級,讓量子計算、量子通信的“規(guī)?;背蔀榭赡埽葹榱孔蛹夹g撐起了一片“極寒天地”,也為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。
參考文獻
【1】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8%B6%85%E4%BD%8E%E6%B8%A9%E5%86%B7%E5%8D%B4#